豪门巨贾的保险箱:危机时刻请致电私人银行

2009-3-20

  金融危机的当口,富可敌国的巨贾们也难免深受其害,如荣智健那样身家缩水四分之三的富豪固然不免蹙眉,但绝大多数的富豪们在人前仍旧一副气定神闲的做派。究其原因,却是因为在这些富豪们的身后,忙碌着一大批兢兢业业、长袖善舞的私人银行家,他们如巨龙般锲而不舍地守护着数额庞大的财产,在这场全球的风暴中倾尽全力保全客户的资产,努力维持着金融金字塔的顶端,使其不至于从云端坠落尘埃。

  上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多•帕累托(Vilfredo Pareto)发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在意大利,全国大约80%的财富掌握在大约20%的人手中。这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帕累托法则”或“80/20法则”的滥觞。

  私密与独占

  腰缠万贯的富贵中人永远都是银行家们最热爱的对象。早在19世纪初期,精明的日内瓦银行家们就推出了专门针对富人的综合理财和资产管理服务,以保障富豪们的财产本金安全、投资获益、并将尽可能多的财产留给后裔的需求。这些服务逐渐演进成为后来的“私人银行” (Private Banking)业务。今天,在私人银行业务方面,瑞士银行界依然执世界牛耳。当年瑞士的私人银行,颇有些传承到今天,有些依然由当时的创始者的后人们经营着。这倒给众多的惊险小说作家们提供了灵感:精明而低调的瑞士银行家,“不足为外人道”的神秘客户:名门望族的孤儿寡妇、黑手党教父或是风流倜傥的国际间谍……这些足以让好奇心重的人想入非非上好一阵子。

  其实现实中的私人银行并不像小说家言得那般神秘、刺激,虽然私密性和独占性一直是私人银行有别于其他金融服务的显著特征。作为银行众多业务中的一种,私人银行服务通常由国际级金融机构提供,开户门槛最低为50万美元,面向的是处于金融金字塔顶端的富豪阶层。

  私人银行的服务场所一般设在金融中心的精华地段,位于甲级写字楼的高端楼层。到访的客户总是在随从的陪同下悄然而至,乘坐直达目的楼层的电梯。这里没有华丽的门面,没有精致的壁饰与地毯,没有美味的点心,也没有笑容可掬的银行职员站在门口对客人问好——这里只有森严、隐密的小会议室,雅致的桌椅和异常安静的空间。千百万美元的大宗交易,都在这样的环境中完成。交易完成后,客户便迅速离开。更多的时候,客户根本不愿露面,而是让从事私人银行业务的专属顾问登门拜访。

  量身订做与各自的神通

  跨国金融机构的私人银行业务强调资产管理能力,业务范围广,金融产品的复杂程度高,并按照客户需求量身订做。为赢得客户青睐,私人银行各显神通,提供的服务和产品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帮助客户管理庞大的资产,投资于股票、债券、对冲基金和外汇等金融产品;提供并购案的建议及标的;帮助客户购车、买房,打理他们的税务,为他们的事业继承以及子孙后代的财产问题出谋划策;甚至还帮助客户策划慈善捐助、收藏鉴定,代表客户到拍卖场所竞标古董。一些富豪拥有多达10位私人银行家为其理财。这类服务的回报自然很高。近年来,美国私人银行的理财业务每年平均利润率高达35%,年平均盈利增长12—15%,远远优于一般的零售银行业务。

  各家私人银行为全球富裕人士管理着总额达6万亿美元的资产,其中有16家金融机构管理的收费资产在1000亿美元以上。著名的有瑞银集团(UBS AG)、花旗银行、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摩根大通私人银行(JP Morgan Chase Private Bank),汇丰私人银行(HSBC Private Bank)、德累斯登银行(Dresdner Bank,德国著名保险集团安联的子公司)等。据银行家们透露,多数开户帐户金额一般在200万美元到500万美元之间。

  许多客户起初往往开一个百万美元级的帐户,然后逐渐加码,最高可能会将数以十亿计的美元交由一家私人银行管理。但对于私人银行而言,那些最富有阶层并非他们的理想顾客——因为这些人拥有超强的议价能力,正如一位香港的业内人士所言,“没有哪家私人银行真想让李嘉诚成为其顾客,因为他总是期望得到银行间的机构价格”。他指出,瑞银和花旗这类银行所瞄准的最理想——也即是能让私人银行获得最大收益的——顾客群是那些拥有300万到600万美元流动资产的投资者。

  凯捷咨询北美证券市场咨询业务副总裁Alvi Abuaf表示,随着越来越多富裕家庭制定“百年发展规划”,私人银行的客户顾问的职能已逐步扩展到家族企业的财务总监,需要经常性运用诸如财务规划、信托和不动产咨询等创新的金融产品与技术,满足客户日趋复杂的投资策略需求。

  金融海啸中的战斗与机会

  2008年下半年呼啸而至的全球金融风暴让私人银行也同样面临了严峻的考验,但是风险总是与机遇并存,对于私人银行而言,尤其如此。

  “没有经历过风暴的话,做投资就容易亏钱。”瑞士投资(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王巍说,他经历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2000年的科技股的暴跌,以及目前的金融海啸。不过,“纵观银行的各种业务,相对受到冲击最少的可能就是私人银行”。据王巍的专业分析,因为整体的财富减少了,对于私人银行来说对应的市场也就变小了。银行会相应地减少开支,或者少请一些人。但是,纵观银行的各种业务,相对受到冲击最少的可能就是私人银行,由于私人银行管理的资产是托管的性质居多,所以受到的影响波动不是很大。受到冲击最大的是投资银行,其次是商业银行,零售银行排第三。

  瑞银的私人银行业务通过向富有的客户提供理财服务而获得高回报,承担的风险也较低。截至2008年9月30日(金融风暴发生后两周),瑞银私人银行子公司依然实现税前利润38.1亿瑞士法郎(合31.4亿美元),而同期,瑞银投资银行业务却出现262.1亿瑞士法郎的税前亏损。然而,至2008年年底,瑞银依然不得不面临大规模资产流失问题。这是由于美国有关当局加紧对瑞士银行私人银行业务逃税指控的调查,要知道,不少富人们原本希望瑞银私人银行业务的盈利能帮助抵消投资银行业务持续亏损带来的不利影响,但美国当局的这一举措给他们兜头泼了一盆冷水,使得他们对银行的信心降低。瑞银方面在采取各种措施挽回信任危机,而事情也不会永远那么糟糕。正如瑞银台湾区私人银行业务负责人陈允懋2008年12月17日所表示的那样,瑞银集团预计其台湾区管理的资产2009年增速较2008年将更快,但没有透露2009年的具体目标。尽管中国台湾地区人口较少,只有2300万人,但却是亚洲仅次于中国大陆地区和日本的第三大私人财富聚集区。一些专家认为,经过这场危机洗礼之后,瑞银将比瑞士信贷等竞争对手更为强大。

  全球金融风暴使得中国大陆成为较为安全的投资“避风港”,中资私人银行也看到了拓展业务的机会,一些中国富裕人士可能更倾向于将其资产留在中国境内。另外,中国富人阶层的迅速崛起也是中资私人银行业务蓬勃开展的土壤。2008年年底,中资私人银行动作不断,先是招商银行(600036,股吧)私人银行落子天津,紧接着,中国银行(601988,股吧)也宣布在深圳全面启动私人银行业务。自从2007年中国银行与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RBS)合作率先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开启“中国私人银行元年”后,私人银行正成为中资银行发展业务的重点。中资私人银行趁时大声疾呼:“习惯亲力亲为的中国企业家,是时候借助私人银行来照料你们的生意与生活了!”

  金融风暴令全球银行反思自己的职能,而私人银行业务通常被认为对经济波动具有更强的承受能力。如瑞士银行私人银行执行董事马蓉所说:“不管经济如何动荡,富人都有对其资产进行保值、增值的需求。经济不景气,有钱人更需要对其资产进行妥善管理。”“富不过三代”,是中国的一句古训。马蓉表示,如果财富不经有效管理,从第一代到第二代的传承成功率是70%,从第二代到第三代是10%。中国富人管理财富的意识与需求才刚刚启动,财富管理在中国方兴未艾。私人银行,大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