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始于世博会”这句广为流传的名言,道出了世博会对人类的巨大影响力。蒸汽机、电灯、电话、电影、电视、汽车、飞机、航天器……这些重大发明正是通过世博会传遍了世界,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指纹锁也开始进行了规模性的应用。其实指纹锁作为新一代的智能锁具在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出现,但为何到了2010年的世博会才开始应用呢?我们来看看1853年世博会最著名的案例。
1853年的纽约世博会,最著名的是一个“安全电梯”的故事,美国的工程师奥迪斯,为了展示他的电梯,当着围观的人群在半空当中砍断了电梯的缆绳,所有的观众都吓得蒙住了眼睛,不过他站立的平台并没有自由落体摔下来,而是在瞬间就嘎然停住,这是因为奥迪斯发明的安全装置起了作用。这次的惊险表演,让奥迪斯一举成名,而且从此以后电梯的应用开始迅速发展。
其实在1851年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水力作动力的升降机。1853年美国纽约世博会上,出现了由美国人奥迪斯设计的蒸汽升降机。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一点,安全是全世界都关注的永恒话题,当然安全与技术是密不可分的双胞胎。
指纹锁也一样,多年前指纹锁就已经在市场上出现。然而稳定性一直是该行业悬而未决的技术难题,因此作为家庭的第一道安全防线,指纹锁在民用领域没有很大的发展也就不难理解了。
作为2010年世博会使用的指纹锁,与之前的指纹锁有什么区别呢?笔者对该行业进行了研究。
指纹锁出现以来,一直都是研发与生产相脱节。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做核心技术的都不做锁,而做锁的都没有核心技术。尤其是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绝大部分的指纹锁生产商都是从原来的卡锁、密码锁、机械锁等行业转移到指纹锁的生产上面来的。也就是说,这些厂家擅长的也就是购买模块然后进行组装。指纹算法、模块、技术的二次开发等等核心技术都掌握在一些IT厂商手里。而作为有核心技术的企业,都是一些做芯片和程序开发的IT企业,对锁的机械结构、原理、安全标准等等是一无所知。笔者认为,指纹技术与锁具生产制造的脱节是导致指纹锁稳定性无法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本次上海世博会的指纹锁供应商德施曼(DESSMANN)拥有从上到下完整的指纹锁研发、生产、销售体系,完全区隔于那些购买模块进行组装的企业。德施曼(DESSMANN)的总部设在德国的斯图加特,其核心技术是采用德国的ACAM技术,内部程序的二次开发就花了将近1年的时间。来到中国后,德施曼(DESSMANN)根据中国独特的防盗门,进行了18项的技术革新和调整。比如锁体的结构就根据中国的标准进行了重新的设计研发,而不是“拿来主义”将国外的结构简单的移植过来。
德施曼(DESSMANN)还做了一件令行业人士认为是“不明智”的事情,也就是做了整个指纹锁行业最长的自有加工链。从面板压铸到机加工、零配件的自行生产及组装、电子线路板的老化及焊接、核心芯片的生产及程序烧录一直到整锁的完成,基本上每个环节都是“自给自足”。行业人士认为这么长的加工链虽然在品质上有了保证,但是增加的成本是不言而喻的。但也就是零部件品质的保障才有了指纹锁的整体品质。
比如,在指纹锁上都会用到的一个小顶杆,目前电子锁行业的普遍做法是购买钢材进行切割加工使用。而在德施曼(DESSMANN),光该小顶杆就试验了8种不同的工艺和材料,开废的模具就多达13套,最终达到了令行业内其他企业无法企及的技术标准,也就是硬度为42H的非脆性材料。
德施曼(DESSMANN)完善的整体流程也带给了使用者更多的安心和便利,每一把德施曼(DESSMANN)的指纹锁都有一个唯一的S/N号,也就是身份识别号。消费者进行咨询时只需要将该S/N号通过锁上的液晶屏调出,即可查询到购买时间、安装地点、联系方式等等完整的销售及售后服务的信息。看似一个很小的功能,却也是行业内的其他企业不想做、也做不出来的。
以小见大,在本次世博会上的应用后,整个指纹锁行业是否能在德施曼(DESSMANN)的带领下如当年的电梯一样获得快速的发展,我们拭目以待。